廣東各地市積極推進知識產權戰略、提升專利價值
來源: 南方日報
自2012年以來,廣東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連續三年位居全國首位
“知識產權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系列報道之四
知識產權是一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廣東珠三角地區的專利申請量,占了全省專利申請受理量的90%。其中深圳地區,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2倍。近年來,從珠三角地區到粵東西北,廣東各地市都積極推進知識產權戰略。自2012年以來,廣東知識產權綜合發展指數連續三年位居全國首位。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成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
筆者從省知識產權局了解到,2016年1-2月,廣東有18個地級以上市和順德區的發明專利申請量保持正增長,其中清遠市增幅達到257%。
筆者近日走訪省內多地,了解到各地市加強知識產權的配套服務,既幫助企業快速、有效地申請和購買專利,也推動專利運營,并提供高效的維權服務,以鼓勵企業重視利用知識產權,實現地區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南方日報記者 陳晨 金祖臻 林亞茗 通訊員 吳勇
用政策和服務激發企業創造活力
“有些企業不重視專利,是因為沒有嘗到其中的甜頭,不懂得如何去運用知識產權,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引導與服務工作。”東莞市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吳美良說。
近年來,廣東各地市從知識產權宣傳、資助和獎勵專利申請、提供服務咨詢、提供金融支持等多個維度著手,推動企業的知識產權工作。廣州、中山、惠州、東莞、佛山等地出臺了貫標扶持政策,強化知識產權優勢示范企業培育,國家級知識產權優勢和示范企業達97家,省級優勢和示范企業分別達568家及160家。在經濟并不發達的湛江,當地政府出臺了加快科技創新的獎勵政策,對獲得國家專利金獎和專利優秀獎的項目,分別給予獎勵50萬元和30萬元。清遠市知識產權局為企業舉辦7期知識產權宣傳培訓班,去年資助其專利申請費50多萬元,發明專利年費11萬元。
東莞近年開展了工業機器人產業專利導航項目,深度挖掘該產業的專利、法律和市場等信息,引導企業進行專利布局、儲備和運營,實現產業創新驅動發展。
與此同時,金融支持也是促進企業積極投入知識產權運用的重要保障。近三年,全省專利質押融資額達到175億元。
讓專利價值流動起來
除了知識產權創造,其運營也是需要各級政府參與和推動的。省政府批準由廣東省產權交易集團牽頭組建“廣州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積極爭取國家知識產權局支持在珠海設立全國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橫琴特色試點平臺。中彩聯、匯桔網、高航網、7號網、第五大發明等一批民營投資、市場化、網絡化知識產權運營機構迅速涌現,知識產權轉讓、許可、交易市場日益活躍。2015年,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備案1308項,涉及專利4104件。廣州、深圳、東莞、佛山4個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累計完成專利展示41250件、專利交易2085件,金額超過6億元。
廣州、深圳、東莞和佛山市禪城區,還積極開展“全國專利保險試點”。截至2015年底,367家企業已累計完成專利投保超過2000件,最高可獲賠5913萬元。中山市結合古鎮燈飾行業的實際情況,開展全國首例單一行業專利保險探索,2015年該市投保企業20家,涉及219件專利,最高可獲賠1061.1萬元。
東莞市建立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與建設銀行東莞分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科技型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池,承諾未來三年向科技型企業授予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額不少于5億元的貸款。
佛山市順德區設立了專項資金,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利息和知識產權評估費用進行補貼。2015年全年辦理質押融資貼息及評估費補貼250萬元,推動8家區內企業獲得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總額1.5億元。
梅州市選取梅縣區作為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試點區,對首次獲得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企業補貼50%的利息,上限不超過30萬元,2015年,梅縣客家村鎮銀行已發放2920萬元質押融資貸款。
■案例
一本小手冊 一片服務心
順德區把工作做到細致入微
佛山市順德區知識產權局辦公室里,一本本藍色的小手冊被打包封好,整齊地碼放在角落,不久后,它們將被送到順德各個企業內,為有需要的企業主提供服務。
小手冊名為《知識產權保護服務手冊》,由順德區知識產權局編寫。不足100頁的小手冊版面活潑、圖文并茂,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講述了知識產權的各類知識,特別是與企業相關的部分,包括“什么是知識產權”“如何獲得專利權”“PCT如何申請”等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其中還引入蘋果與深圳唯冠就iPad商標案、法國鱷魚案等多個知名經典案例來詳細講述知識產權申請與保護的前后,為企業提供參考。
對于加強宣傳的工作,順德區知識產權局局長曾利平說,仍然有一些企業缺乏知識產權的意識,更多的企業則是認識模糊。所以我們就要幫助企業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可以享受到的有關優惠,從而讓創新細胞活動起來。
除了印發具備指導性的宣傳手冊,順德區去年還舉辦了兩期“企業專利工作者培訓班”“知識產權保護新形勢及典型案例分享會”“專利侵權判定及規避設計”“專利訴訟中的博弈”等系列活動,共計500多家次的企業和2000多人次的企業工作人員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