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炒知識產權
此后,言及中國經濟發展,人人皆談“創新驅動”,這固然是創新之風深入人心、蔚然成風的大好事,但倘若人人只知創新,不知投資,那么創新將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創新驅動離開投資也不靈
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決定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一是投資量,二是勞動量,三是生產率,這三者對于經濟發展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所以如果片面的認為“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就是拋棄投資,只要創新,那這種理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要想創新發展,反倒要加大投資。
創新的目的說到底是出實效,是希望通過創新來提高生產力,促進企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驅動經濟前行。但要實現這一系列目的的前提是,創新行為需要完成從最初的想法,到技術的研發,再到產品的運用,最后進入市場實踐的整個過程,而上述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投資的參與。所以要想創新驅動高效運轉起來,還得加上投資的輪子才跑得動,只不過這個輪子得裝對了位置。
引導資金流向助力創新發展
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貨幣自然應該選擇與創新相關的產業,簡而言之,就是從基礎設施建設轉向高新技術產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從有形資產轉向以知識產權為代表的無形資產。
為中華之崛起而炒知識產權
在各國紛紛祭出知識產權戰略,掀起新一輪科技競賽的新經濟時代,加大對知識產權的投資已經頗有些時不我待之勢,所以筆者在此疾呼一聲“為中華之崛起而炒知識產權”。請注意,筆者說的是“炒知識產權”,而不是“投資知識產權”。我們必須迅速的將知識產權資產炒起來,以達到刺激、提醒人們重視知識產權投資對國民經濟、企業與投資者的極大好處。
炒知識產權于國民經濟有益
在創新驅動的時代,知識產權深刻影響著國民經濟的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也是促進國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和發展新興科技產業的重要保障。
炒知識產權,不僅有利于引導資金流向新興科技產業,流向知識密集型產業,鼓勵創新和創業;同時,炒知識產權更有利于把社會資金引導投向實業,投向實體經濟,有利于實體經濟運用知識產權完成轉型升級,以此擴大就業,帶動社會經濟繁榮。
炒知識產權于企業有利
企業炒知識產權,首先當然是自用,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吸引消費者關注,開拓更大的市場;其次,知識產權是企業與代理商或同行展開合作的資本,可通過知識產權的授權、轉讓、贈予等諸多方式結成戰略同盟,共同應對知識產權風險;再次,知識產權作為一種企業資產,可以作為抵押物進行質押融資,為企業爭取更多的發展資金;最后,炒知識產權最根本的目的自然是盈利,通過購買與售出賺取差額。
炒知識產權于個人有財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眾炒過的東西太多了,炒股票、炒房產、炒蘭花、炒黃金……可是冷靜想一想,炒這些商品最終真正幫助多少人實現了致富夢想,又讓多少了學會了正確理財。說到底,不知過讓極少數人發了財,而跟風的大多數則被拍死在追隨的道路上。哪怕不參與炒作的人也深受其害,正是這些炒作行為哄抬了物價,導致CPI居高不下,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成本。
與上述投資對象相比,炒知識產權卻能夠真正實現財富的保值與增值!因為知識產權最大的不同在于稀缺性和唯一性。社會要發展,經濟要進步就離不開知識產權,正是因為不可替代,所以炒知識產權有保障。
知識產權一定可以售出
知識產權一定可以售出,這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但投資者需要考慮的是尋找適合的交易時間,將投資品出售給適合的買家。知識產權的買家主要分兩種類型:一是投資人;二是終端用戶。相對而言,終端用戶獲得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識產權的決心更大,所以價格也是好商量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