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背景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知識產權則更多地成為國家、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的工具。在中國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41年之際,再次聚焦知識產權戰略可謂恰逢其時。
中國作為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第90個成員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設起步較晚,但在這一領域的積極進展有目共睹。
近10年來,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以年均22.3%的速度增長。我國知識產權戰略著眼激勵創新、加強保護、有效運用、科學管理,創新方面進步較大,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不斷增長,中國堪稱“專利大國”。 中國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來,成績斐然,法律監管與專項行動的落實,營造了利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綠色環境”。可以說,中國知識產權戰略為全球視野下知識產權維護之路作了堅實鋪墊。
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戰略偏重保護層面,對運用及其過程中的管理重視卻不夠。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知識產權的保護水平甚至還略高,創新質量可能有差距,但最大差距在運用上。以專利為主的知識產權,作為無形資產,其使用效果如何,并無客觀標準。 據統計,目前,發展中國家只擁有不到10%的世界專利,而發達國家卻擁有90%的專利。在知識產權問題上,我們不應被西方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牽著鼻子走,西方國家指責我國保護知識產權不力,目的是把我們置于道德被告席上。過于強調保護,可能干擾對自身知識產權政策的思考。
知識產權是一種市場力量,而非抽象的道德權利。市場主體為自身利益獲取、運用和維護知識產權,同時也應承擔包括維權在內的相關費用和風險。注重運用,則要從市場經濟角度重新審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管理。通過技術創新、知名品牌的樹立和文學藝術作品的繁榮創作,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政府的職責在于創造良好市場環境,考慮如何讓企業有創新積極性、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產權,利用品牌優勢投身國內、國際市場。